第(3/3)页 这只木牌也是随圣旨而来的。 辛幼萍知道,这是因为祖父生前病榻之上,曾与大司徒写过书信:他此生收集的所有钱币,并不准备带到坟茔里去,而是准备与孙神医一样,全部捐给上阳宫经济学院作为收藏。 到时让孙女送此入京。 于是大司徒送了一块朱色木牌来给她,好让她无论何时到洛阳,都无需递名帖排队候见,而是可以直接去姜宅。 这一路上,每一晚辛幼萍都要拿出手镜匣来看一看这块木牌还在。 而木牌下面还压着一封信。 那是祖父单独留给她的信,哪怕在病榻上,祖父也为她考虑到了入京后的各种情况。 祖父虽做过宰相,但伯父、二叔和她父亲显然都未继承祖父的做官的本事,因此皆未留在京城为官,堂姐毕业后也离开了京城。 这就导致了她上京后只能先住逆旅。 之后…… 祖父说过大司徒最喜欢聪明的女孩子,且她知道辛家无人在京中为官,必然会留辛幼萍在姜府暂住。直到辛幼萍考过上阳宫学校,就可以入校寄宿了。 当然,祖父也替她考虑了意外情况:比如她上京的时候,大司徒正好随圣驾西巡长安,亦或是旁的缘故并不在洛阳,那就——辛幼萍看着信上的地址和称谓。 祖父让她去寻同样已经致仕的宰相,当年的中书令,如今的太原郡公王公。 辛幼萍记得这位王相,祖父致仕前还带她去拜见过。 祖父信中写道从他还是侍郎,王公也不是宰相,只是司农寺官员时就常坐在户部不走,这几十年不知道给他添了多少麻烦。那么,代故人照顾一下晚辈也是应当的。 当然,辛相如此交代孙女,更主要的原因是:旁的故交(譬如时不时想去边境溜达的裴教导处主任、公务繁忙库狄相、李相、狄相等)都可能因各种朝事不在洛阳,但辛相知道王神玉不会。 他好容易致仕,必然窝在府中侍弄花草,过他的神仙日子。 而多年同僚好友彼此了解,辛相临去前很放心:大司徒不必说,而托付给王神玉的事儿,也都从来有可托底。 他不必再担心孙女上京后的事儿。 ** 次日,辛幼萍呆呆站在姜府门口。 她不是没想过大司徒可能会不在京中,但她真没想过,姜府门口会挂着明显的白幡等物。 这场景她太熟悉了,分明是家中有丧仪才会如此。 辛幼萍知道大司徒已然年过七旬,但,但她可是位极人臣的大司徒与尚书左仆射啊,她若故去,洛阳城内不会无声无息,一切如常。 那还有谁能令姜府门口挂灵幡? 是…… 姜府中有穿着素服的女卫走出,证实了辛幼萍的猜想。 果然是前太常寺卿崔朝一月前故去,大司徒此时并不在京中,而是送灵归于长安——崔正卿以旨陪葬先帝乾陵。 第(3/3)页